当回避型恋人遇上焦虑型伴侣:在“追与逃”中寻找爱的平衡点
在心理咨询室里,我见过太多这样的组合:一方在关系中不断索求安全感,另一方却像握着沙子的手,越想抓紧越流失。这种“焦虑-回避型CP”的相爱相杀,恰似心理学中的“磁铁效应”——彼此吸引,却又相互排斥。
案例1:消失的洗衣机与未被看见的孤独
张女士与丈夫于先生因“是否买洗衣机”爆发争吵。表面看是空间与便利的冲突,深层次却是回避型妻子对“过度亲密”的恐惧,与焦虑型丈夫对“被忽视”的敏感。妻子习惯用“去姐姐家洗衣”维持独立空间,丈夫则通过反复提议买洗衣机,试图索取伴侣的陪伴。这种“错位沟通”最终演变成“你根本不在乎我”的控诉与“你不可理喻”的冷漠。
案例2:旅行中的分床风波
一对新婚夫妻在旅行中因“分床睡”爆发矛盾。焦虑型妻子认为“分床=不爱”,回避型丈夫却觉得“独立空间=关系健康”。这种冲突背后,是回避型对“情感窒息”的防御,与焦虑型对“联结断裂”的恐惧。正如咨询师所言:“他们争吵的从来不是床的位置,而是对亲密感的需求是否被看见。”
1. 焦虑型:把“索要安全感”变成“自我滋养”
2. 回避型:把“情感隔离”变成“有限暴露”
3. 共同规则:创造“第三空间”
回避型与焦虑型的组合,像两块未被打磨的玉:一方带着“我不配被爱”的裂痕,一方藏着“我不敢去爱”的恐惧。但正是这些裂痕,让彼此有了治愈对方的可能。
真正的改变,不是让回避型变得“黏人”,或让焦虑型变得“冷漠”,而是学会在关系中说:“我理解你的恐惧,也接纳我的不完美。”当焦虑型学会“自我滋养”,回避型敢于“有限暴露”,他们便能从“追逃循环”中解脱,走向“安全型依恋”的彼岸——那里没有完美的伴侣,只有愿意共同成长的两个人。
今日推荐咨询师
陆佳蔚
教育经历:上海政法学院 应用心理学 本科、英国伯明翰大学 心理学(进食障碍方向) 硕士研究生
工作经历:上海市松江区精神卫生中心门诊部 心理治疗师(见习)、上海市心灵花园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助理、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住院部心理治疗师、上海市昌硕科技有限公司 心理咨询师
心理咨询受训背景:中国心理学会 王建平教授团队 第六届认知行为治疗(CBT)连续培训项目
中国心理学会 黄富强教授 认知行为治疗(CBT)连续培训项目
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中英心理治疗培训——心理治疗中性别与性别多样性的思考与工作
江苏省社会心理学会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 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伦理培训
证道心理 吴艳茹博士 精神分析诊断及与难治型来访者工作:识别与治疗精神病性人格组织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