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省理工学院是美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、从事科学与技术教育与研究的一所私立大学。该学院的数学教授蓝勃,在他系上的公布栏写下一道他觉得十分困难的题目,希望他那些杰出的学生能解开答案,可是却无人能解。结果一个年轻的清洁工却在下课打扫时,发现了这道数学题并轻易的解开这个难题。蓝勃教授在找不到真正的解题人之后,又下了另一道更难的题目,要找出这个数学天才。
...
前几日在与同事闲谈时,她为我分享了一个教育孩子的故事:
小芳(化名)已经十岁了,但在生活习惯上很懒散。父母为了让小芳养成良好的习惯,就与小芳约定,如果她能在每个周末将自己的房间以及家里收拾干净,就奖励她一顿肯德基或是游乐园。小芳欣然答应了这个约定,并开始积极地行动起来。果然,在数个周末小芳都将打扫任务完成得很出色,家里内外都变得整洁起来,这让下班回家的父母对此很欣慰,并痛快地实现了兑现了小芳的奖励。
我认识一个很有意思的朋友,熟识约有三、四年了吧。每次一到新年、暑假都能刷到他的“励志”朋友圈,一段煽情文案配上自拍,给人种奋发的力量。从大四考研,到应聘事业编、公务员以及投资、创业、锻炼减肥,林林总总,这位朋友发了不下十个大志。但结果呢?用一句话总结:间接性奋发图强,持续性混吃等死。
...你笑的时候是不是真正的快乐,哭的时候是否又是畅快淋漓的哭出来了,谁不想通透真实又成功的活着?
想必大家最近都在关注这次冬奥会了,大家一定也听过了谷爱凌这个名字了。
...
我喜欢过平淡的日子,我怕生活越是隆重有仪式感反而里边越是掺杂了难过与痛苦。
“外边工作的怎么样啊?怎么还没有对象呀?月薪多少呀?”于是长大以后我发现,我也成了那个在外边打工回来穿着时髦不结婚的那个人。就像某视频软件爆火了一条视频,视频里播放着炸丸子炸糊了的视频,然后配的文案是:过年我把丸子炸糊了,他们都怪我不结婚。
...
同事今天给我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故事:
主人公是一位女孩,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。从小,一家五口,父母、奶奶都围着弟弟转,而她活得像个小透明。高中毕业后,女孩就选择了出门去打工,先后在饭店、服装厂、电子厂辗转。女孩性格内向敏感,不怎么喜欢说话,也处理不好与人际关系,自然没交到朋友。至于恋爱,先后有三段爱情,但都无疾而终。
...
昨天收到一位年轻妈妈的吐槽,孩子六岁,每次送她上学都是一场煎熬。
她说道:“这么小的一个孩子,不知道为什么事情会那么多!每次上学前不是找书包就是找玩具,刚刚绑好的头筋转个身的功夫又乱了,我真被她气得不行。”在这位妈妈的吐露里,孩子的“劣迹”还不止这一点,每次出门前都会磨磨蹭蹭半天,不是扒拉衣服就是在弄鞋子;晚上回家写作业也是拖拖拉拉,至少要消耗一个大人陪伴在左右。
...
说起短暂性的快乐,可能我们不知所以然。我举一些例子:比如去刷某视频软件带来的快乐,比如喝酒带来的快乐,比如抽烟带来的快乐,比如工作中偷懒带来的快乐。这些都是短暂性的快乐,这些快乐来的简单又容易,这些快乐还有一个共同点:给你自身带来的积极性极其的少。
...“就我这能力,大学毕业之后我通过自己的努力,一定可以有所成就的”。
然后,大学毕业后便处在了迷茫而无所适从的困顿期。
...
你知道吗?童年时期你和母亲相处关系的模式,不仅会影响今后个体自我以及他人的认知,还会深刻影响着个体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。
其实在现实生活中,许多人在择偶时多多少少会将自己的母亲当作一个参照,姐弟恋更是屡见不鲜,女朋友比自己大上四五岁都是非常稀松平常事情。实际上,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,寻求伴侣的过程其实就是寻找能够取代母亲角色的过程,恋爱/婚姻模式就是童年时期与亲关系的隐映射。
前段时间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咨询者,是位正在读初一的孩子,他的父母带着他来到我们咨询室。刚一进门,孩子就嚎啕大哭,在父母的连连安慰下才止住泪水,之后的咨询中他一边啜泣一边向我吐诉心声。
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