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省理工学院是美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、从事科学与技术教育与研究的一所私立大学。该学院的数学教授蓝勃,在他系上的公布栏写下一道他觉得十分困难的题目,希望他那些杰出的学生能解开答案,可是却无人能解。结果一个年轻的清洁工却在下课打扫时,发现了这道数学题并轻易的解开这个难题。蓝勃教授在找不到真正的解题人之后,又下了另一道更难的题目,要找出这个数学天才。
...
...
我们时常可以看到:有些父母经常把工作中的一些负面情绪带回家里,在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了,回家一顿牢骚,或者在工作中看到一些自己不想看到的事情了,回家后一顿评头论足,还带上很多自己的不满情绪,抱怨,指责。父母们大多以为,这么做,自己的情绪可以宣泄了,心里可以达到平衡了,压力也有所缓解了,自己就舒服多了。殊不知,自己在孩子面前已经犯下了很大的错误,自己的这种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。
...有一个母亲问我,她的5岁的孩子歇斯底里地哭闹,扯头发、大喊大叫、躺在地上撒泼打滚,自己该怎么办?我问她,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孩子表现得最为哭闹?这位母亲很诚恳地回答,在孩子想得到一个玩具而大人不同意的时候最为明显。我问她,当孩子出现这样的表现的时候,你们是如何应对的呢?这位母亲就回答:那还有什么办法?当然是到最后只能买给他了!我说:这就是问题所在。
很多的妈妈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,经常说:宝宝不哭,妈妈给你吃糖!或者宝宝不要闹了,妈妈给你看电视好不好?原本孩子的哭闹和吃糖或看电视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事情,反而被父母们一开始就拉扯到了一起。当父母们一次一次以这样的方式去满足孩子的时候,逐渐地,在孩子这里形成一种越来越强而有力的条件反射----原来我这样哭闹就可以得到我想要的东西了呀!于是久而久之,在孩子大脑中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,甚至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以哭闹等各种形式来要挟自己的父母。
...
文章来源: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 作者:刘曦琨
很多父母对教养孩子感到困惑,他们面对咨询师,经常抱怨的一个问题就是,我总是教育我的孩子,给他讲道理,他好像能听进去,可是行动起来,立刻就把我的教育丢得一干二净,让人感到十分头疼。这种情况在现代家庭中并不少见,究其原因,恐怕只有一点,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,过分注重言而忘了行,言传身教,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,对孩子的教育,言传和身教相结合才有更好的效果,比如,有些父母教育孩子要用功读书,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,并且告诉孩子读书的很多好处,可是下班吃饭之后,立刻叫着邻居街坊去打麻将,这样的身教当然对孩子起不到榜样的作用,研究分析,如果父母想要让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,就是和孩子一起培养这个习惯,吃饭之后,拿一本书随便翻看,久而久之,孩子就会记住父母看书的样子,这种印象会潜移默化到孩子身上,让他们也爱上读书。之前心理访谈有一个案例,一个父亲下岗之后,就放弃工作,每天照顾孩子,把自己对生活和未来的全部希望转移到孩子身上,可是孩子的表现则越来越糟糕,高中几乎辍学,无奈之下求助心理医生,心理医生从父子的相处模式看到,儿子重现的只不过是父亲的处事模式,父亲遇到困难不能站起来,丢了工作不再重新好工作,孩子遇到了学习的困难,也是容易放弃,虽然知道要努力刻苦,可是行动上就是没有动力,因此心理医生建议父亲重新找工作,这样孩子才能慢慢的好起来。这就说明父母身教对于孩子性格养成的重要作用,因此如果你也有如上困扰,请检讨自己,在教育孩子的同时,自己是否也做到了?
...
孩子大了,越来越难带了,我感觉到自己已经把控不了了。我的女儿已经9岁了,刚刚读完2年纪,快要上3年级了。孩子越长大越是不听话,现在都会和我顶嘴了。最近不是放暑假嘛,我想给她补补她的语文,就给她报了个语文班和写作班;另外,我听老师说,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艺术能力,开发孩子的右脑神经网络,所以我给他她报了一个钢琴课。但是女儿一点都不珍惜,她说她不要学写作,她讨厌写作,她还说不想弹琴,听到别的同学说弹琴很辛苦。而且她还爱看童话书,我看到后都没收了,毕竟童话书里的世界和现实世界太远了,会歪曲孩子对现实的看法和在现实世界里的适应。后来我还给她买了唐诗宋词,让她每天早上写作业前读一读,我还是坚信学习传统文化才是最好的教育。昨天,钢琴课第一天开学,女儿死活不要去,就坐在地上哭。我和她说:妈妈都是为你好,给你报了那么贵的课,别的孩子想学都不一定能学。最后还是我把她拖过去的,孩子又哭又闹的,作为大人,这么多眼睛看着,我真是丢尽脸了啊,但是你说我还能有什么办法?我受了委屈,还总会期待孩子长大了哪一天她会慢慢理解我的一片苦心,这样一想,我就会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。但是,下午孩子回到家之后,一看到我就哭着和我说:你太霸道了!你是个坏妈妈,我讨厌你!我一下子就懵住了。老师,我都是在为她好,反而换来一个坏妈妈的名号。难道我不做任何事情就是最好的吗?你说我能怎么做啊?
...
目前不少家长都很多头疼一个问题,那就是:我家的孩子太胆小了。大人之所以关注孩子是否胆小,是因为胆小是内向的代名词,而对于大人而言,外向是最好的性格,为了让孩子变的外向,他们也在积极寻找解决办法。 对此,心理专家认为,胆小不一定是天生的气质问题,后天的很多因素也会造成孩子胆小的表现。比如家长教育不当、孩子的不良体验等,家长如果想要帮助孩子克服胆小,就必须要弄清楚原因,再对症下药。 很多家长经常训斥孩子,经常恐吓苦恼的孩子,比如,孩子不听话的时候,告诉孩子会遇到鬼,这样就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,缺少勇敢精神,做事畏首畏尾,唯唯诺诺,让孩子变的胆小,对于这个原因,大人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,鼓励孩子,不训斥,不恐吓,对事不对人,正确引导,帮助孩子独立和发展解决问题的办法。 因此,对于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家庭来说,只有大胆放手让孩子去做事,让孩子在生活中接受锻炼,才会使孩子变得勇敢,变得坚强,逐渐成长为一个富有勇敢精神的人。
...
...
在一次亲子活动现场,孩子们都在开心地嬉戏玩耍,一位5岁孩子的父亲不断地责骂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发生肢体碰撞,还时不时地跑过去给孩子背上敲两下。不到10分钟,这个5岁的孩子在父亲的眼皮底下把另一个男孩给打的哇哇叫。尽管对方父母表现得很大度,可这位父亲还是边骂边把孩子揍了一顿。等孩子们安静下来后,我引导家长们就刚才发生的事情做一个讨论分享:为什么孩子会有攻击行为? 这个话题一抛出:很多年轻的妈妈们也谈及自己的孩子跟小朋友们玩耍时总是动手,怎么说也不听,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。当我们问及家庭环境时:好多家长都不好意思地说:就像他妈(或爸),尤其是刚才打孩子的那位父亲,好像突然明白:是自己教会了孩子打人的。 其实,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的形成有多种原因,如:家庭教育、心理原因、网络媒体的影响等。其中家庭教育模式对孩子的行为影响是最大的。
...
现在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孩子,父母都是繁忙的工作族,他们为了赚更多钱留给孩子,往往生下孩子就交给父母抚养,自己很少和孩子在一起,为此,很多父母感到很轻松,因为抚养孩子的辛苦自己不需要承担,可是终于有一天,他们无奈的发现,父母带大的孩子和自己期望的样子差距越来越大,他们往往没有礼貌、无理取闹,寻求需要即时满足,他们过渡被长辈溺爱。这个时候,当父母的开始焦虑了,自己的孩子变的没有章法,应该怎么办? 其实,隔代抚养的问题在中国普遍存在。一般而言,隔代养育的坏处多于好处,比如,老人往往会纵容和溺爱孩子,努力满足孩子一切要求;他们过于关注孩子的物质满足,忽视对孩子的心理关注;剥夺了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形成依恋的时间,让孩子出生早期的依恋关系受到影响等等。所以,我们建议,父母尽量自己养育孩子,如果万不得已,也要尽可能的缩短孩子和长辈在一起的时间,增加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时间,只有这样,才能让孩子发展强有力的安全感和安全依恋。
...
...